关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引导其实比禁止更有效
2021年02月26日孩子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带来的是幸福和满满的爱意,是病房里隐约的喜极而泣,也是怀抱中那张可爱的小脸蛋冲着你笑嘻嘻。与此同时,家长们也开始提心吊胆,琢磨着该怎么照顾这个刚刚来到人世的小家伙,怎么做才能不让他受到伤害,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似乎禁止孩子做一切“危险”的事情,就是避免孩子受伤的最佳方式。不能进厨房帮妈妈洗碗,不能自己尝试拿高处的东西,不能拿太重的东西会胳膊疼,不能去广场上跑跳玩耍不然会受伤......仿佛禁止了做这些,待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做家长认为可以做的事情,孩子才可以顺利健康的长大成人。
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其实“禁止一切”的做法其实是错的?
孩子进厨房想帮妈妈洗碗,可能是因为觉得妈妈干家务太辛苦想替妈妈分担一点;想自己尝试拿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帮家长拿重的东西也是担心家长太累,想用自己的小小胳膊来尽绵薄之力......
这些都是孩子在慢慢成长的见证和关键,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能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和不易,也能锻炼到自己的自理能力。但是家长直接一棒子禁止,这样孩子不仅会难过,更加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没有好处,因为对教育孩子来说,引导孩子怎么做往往比禁止孩子做什么会更关键。
家长总是会觉得,孩子还太小,让他做这些不好。但是孩子也是独立个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认知,想要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
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洗杯子做家务,给孩子拎一些轻一点的东西,孩子要自己拿物件家长在一旁扶着就行,孩子想出去玩就告诉孩子注意安全,在安全范围内玩。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引导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才是做家长应该做的。
关于情绪表达也是,不要觉得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说出自己的感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孩子难受了不让哭,犯错了不让解释,生气了不让说话,孩子也有权利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有这些消极情绪的时候,正确引导孩子的想法,不要让孩子“剑走偏锋”有一些错误的行为,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孩子愿意对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叫叫阅读就倡导家长能学会让孩子不受约束,自由表达。